河南一百度-高端生活第一网

守着一流文化,要有一流表达

百位专家学者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大河报·豫视频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李韶萌通讯员李媛刘宇航

9月16日上午,“古今辉映最早中国”夏文化创新传播活动暨夏文化研究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举办。

守着一流的文化,要有一流的表达,行走河洛大地,聆听文化之音,据悉,“古今辉映最早中国”夏文化创新传播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先秦史学会、河南省文物局、洛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设有“夏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和“夏文化综合研究与传播”两个分论坛。

现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院、山西省考古院、河南省考古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安徽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良渚遗址博物院、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荆州博物馆、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等20多家单位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夏文化、夏代都邑、夏代的相关史料等学术论题展开交流讨论。共话夏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就夏文化创新传播与活化利用进行深入探讨。

袁广阔:夏商文字一脉相承

一直以来,文字的起源和出现是古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广泛关注的课题之一。二里头文化处于夏代中晚期的观点已成为学界共识,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袁广阔长期从事夏商考古研究,从早商文字的发现讲起,列举了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符号,夏金文中夏文字孑遗,晚商金文中有大量器物类象形字与同期器物形态区别明显,反而与时代较早的二里头时期陶器、青铜器、玉器等器物形态相近。

他认为通过考古发现的晚商金文“器物字”与早期考古类型学及年代学的比较研究,可以梳理出中国早期文字的发展脉络,二里头文化的文字延续至早商,在殷墟发展,从而形成中原地区的文字传统。

江林昌:考古学与历史学融合发展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教授江林昌从文献学出发,对夏文化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相结合,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议今后学术界能够对夏代以前历史学上的五帝时代中晚期的夏族先公世系、考古学上的先夏文化进行探索。

赵晓军:夏都遗址博物馆在推动二里头遗址保护、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馆长赵晓军系统回顾了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历程、为保护二里头遗址所做的工作,阐述了夏博在揭示二里头遗址价值、展示二里头文化内涵、宣传研究夏文化成果等方面的努力。二里头遗址作为夏朝中晚期都城遗址,对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见证“最早中国”具有重要作用。赵晓军认为,博物馆是一个大众化传播的地点,主要是将遗址的内涵通俗易懂地讲述给大众。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通过数字化展厅、组织研学活动等方式传播弘扬夏文化的内涵价值,使大众对其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夏博作为国内展示宣传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60余年考古成果、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主阵地,在推动二里头遗址保护、研究、展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
关注河南一百度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微博
空间

推荐

点击右上角按钮
分享给您的朋友或是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