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地变身“沉浸式历史课堂”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讯(记者 张弋)“原来我们脚下的土地,竟藏着如此厚重的历史!”“这是我第三次来‘城市考古体验课堂’了!”5月1日上午,郑州商都书院街贵族墓地考古工地开放现场,市民杨女士手持“宝藏任务书”,漫步在3600年的时光长廊,不禁发出由衷的感叹。
五一假期首日,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活动将考古现场打造成一场集科普、体验、娱乐于一体的文化盛宴,让3600年前的早商文明与今人在互动游戏中“对话”,考古工地变身“沉浸式历史课堂”,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指尖唤醒文明”巨型刮刮乐签到墙前,小观众丫丫小心翼翼刮开涂层,一件白釉执壶图案映入眼帘。“这件白釉执壶就是在这里发现的哟!”工作人员的讲解让丫丫对当天的参观充满了期待。“这个创意设计太棒了,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与古老文明的距离!”丫丫妈妈赞道。
国宝“乘风起舞”掀起文化传承新风尚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讯(记者 张弋)商代青铜器“变身”为大型风筝在考古工地上空翱翔,孩子们放飞绘有“仰韶彩陶罐”等文物元素的风筝欢快奔跑……连日来,巩义双槐树遗址“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活动吸睛无数,“文物乘风计划”主题风筝节以天为幕、以风为笔,为现场游客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文明传承画卷。这场将文物元素与非遗风筝技艺创新结合的活动,让“文物”在蓝天白云间“活”了起来。
5月1日上午,随着观众阵阵欢呼,“彩陶双联壶”“青铜罍”主题风筝腾空而起。作为商代的盛酒器和礼器,青铜罍敛口、鼓腹,通体绘制着精美的纹饰,在专业放飞团队的操控下,于百米高空以全新的姿态翩然起舞。
活动现场,带着孙子放风筝的马先生感慨万千:“我小时候放的是燕子风筝,现在孩子放的是‘文物风筝’,一样的线轴,不一样的文化内涵。”
千年古琴奏雅乐 高山流水觅知音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讯(记者 张弋)5月1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南大厅内琴音悠扬,“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之“聆听千年丝弦之韵”在此拉开帷幕。
古琴非遗传承人以《高山》《流水》《雁落平沙》等经典曲目奏响千年雅韵,复刻自商代“中华第一鼓”双鸟鼍鼓的仿木制铜鼓亦惊艳亮相,与古琴和鸣共谱华章,为观众献上一场跨越时空的视听盛宴。据了解,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已有3000多年历史。其制作技艺和演奏艺术均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巧手嵌螺钿 非遗焕光彩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讯(记者 张弋)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内,一片片螺片被精心镶嵌成小巧精致的“胸针”,游客们纷纷化身为专注细致的“工匠”,动手体验非遗技艺的欢乐也在此汇聚。
5月3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五一”特别活动之“非遗螺钿匠心嵌彩”在考古博物馆二楼报告厅进行,众多游客走进这里,亲身感受起源于商周时期的螺钿工艺独特魅力。
“螺钿”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手工装饰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因此被称为“非遗螺钿”。
青铜精油皂挺有“文艺范”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讯(记者 张弋)五一假期,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城市考古体验课堂”——商都书院街考古工地上,10岁的茜茜正全神贯注地搅拌着白色皂基,小心翼翼地加入植物精油,待两者充分融合后,她缓缓将皂液注入青铜造型的模具中,空气中顿时弥漫起玫瑰的甜香。这是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精心策划的“文物有‘艺’思”青铜精油皂制作体验活动现场,考古工地西侧露营区已摇身一变成为“古代实验室”,引领游客们踏上一场探寻“青铜铸造”奥秘的创意之旅。
在“青铜有脾气”体验区前,一群孩子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正一步步“铸造”着属于自己的青铜精油皂。6岁的元宝举着刚脱模的青铜皂兴奋地说:“看,我的罍和博物馆里展示的那个一模一样,这就是我的专属精油皂!”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