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博物馆有些文物太“吸睛”

发布时间:2022-08-01 06:35:47来源: 大河报·豫视频

郑州博物馆陈列的灰陶杯,实际上是龙山文化时期的文物,形似今日的马克杯。

郑州博物馆陈列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石磨盘、石磨棒,形似今日的滑板车。

郑州博物馆内陈列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双孔石铲,形似手机壳。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刘瑞朝黄婷文图

我们常说,进入一座博物馆,踏上一次时空穿越之旅。当你徜徉在郑州博物馆“创世王都”展厅内,会猝然遇到一些仿若穿越时空的器物。

七千年前的“滑板车”,五千年前的“连间套房”,四千年前的“马克杯”,两千多年前的“小电风扇”……实际上,这些看似穿越而来的器物,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的线索,也是解读史前和先秦时期郑州农耕文化嬗变的片段。

“大河带你玩转科普”第二期,大河报·豫视频与郑州博物馆一起,走进“创世王都”,了解郑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博物馆里有“滑板车”?

是给谷物脱壳碎粒的工具

有句古话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实际上,史前时期的郑州,并不是文明的荒漠,更没有长夜的空洞。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在嵩山东麓逐渐形成,发展,融合,继而扩散。

在新郑裴李岗遗址展区,有这么一辆没有扶手的表面平整的“滑板车”和擀面杖,不少孩子隔着玻璃玩味着这辆至少七千年前的“玩具”。

郑州博物馆讲解员海威婷说,这可不是玩具。这是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当时,农业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已经开始豢养家畜,有较为进步的石器磨制工艺。

和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相比,外表看起来更为平整和光滑的磨制石器大量出现。而石磨盘和石磨棒,细看质地是比较粗糙的,是用来给谷物脱壳碎粒的。

从耕作用的石铲,到收割用的石镰,再到粗加工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农业生产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同工具也贯穿了农业生产全过程。

大河村五千年前就有连间套房了?

是先民改进居住条件的见证

很多人比较好奇,想了解五千年前的先民们,当时住的是什么房子。但是,当走到大河村遗址展区时,还是有游客发出惊呼,遗址中保留的建筑基址,不就是现在常见的套间吗?这是穿越了吗?

要想了解这种建筑,首先还是要从裴李岗文化时期说起。当时的郑州先民,已经开始定居生活。当时,他们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呢?

他们给自己建造的,是半地穴式房屋。新郑唐户遗址中,就有这种样式房屋的遗存。当时的人们,从地面向下深挖一个坑洞,地上搭建木棍成庵形,外面搭上茅草,这就是半地穴式房屋了。

海威婷说,半地穴式房屋,优缺点都十分明显。优点是可抵御野兽的侵袭,缺点是,一旦下雨,就容易形成积水,环境也阴暗潮湿。

所以,到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大河村的先民们就采用“木骨整塑法”建造了房屋。如今,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内还陈列着这个“天下第一房”,保留了完整的平面布局,北墙面还有1米多高的墙体。

这是连间套房建筑。房屋东西并列成排,彼此相连,共墙而建,各有房门。海威婷说,从复杂的多座连为一体的房屋结构看,房舍应以家族为单元。房屋大小不等,也反映出那时已存在一定的等级关系。

双摄模型机“乱入”展柜?

农业生产工具石铲让人误会

仰韶文化时期,郑州大河村遗址是典型代表。在大河村遗址展区,还有一件类似于烙饼工具的器物。

“这就像现在有些地方还在用的烙饼的鏊子。”海威婷说,它的准确名字叫做灰陶鏊,在当时便是大河村先民们摊饼时用的。该器物表面平整、光滑,而底部有足,悬空而立,下烧火而上摊饼,近似于现在的烙饼鏊子了。

大河村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器和彩陶片。陶器上有多种纹路,几何纹,花鸟虫鱼等自然纹,还有日月星辰的纹路。根据推测,这个时期的先民,已经开始观测天象,并尝试指导农业生产。

不过,在一众仰韶文化时期的文物中,一件类似于双摄模型机的文物,让一些小朋友生出疑问,怎么把手机壳摆在了文物展柜中。

海威婷说,其实它的名字叫双孔石铲。石铲被用作农业生产,这在仰韶时代出土文物中较为多见,只不过因为其色泽、双孔、平滑,而被很多人误以为是手机壳。

四千年前就有“马克杯”了?

它出土于郑州须水镇

双孔石铲,虽然乍一看像手机壳,但仔细一看,还是会看出石铲的形态。不过,郑州博物馆龙山时期的两件并排展览的文物,却让很多人坚信,一定是工作人员弄错了,将平时喝水用的杯子,误放进了展柜里面。

走近一看,这两件“杯具”,无论是从形态上,把手上,还是做工上,都和今天的“马克杯”高度相似。这真的是穿越了吗?

其实,这是龙山文化灰陶杯,为新石器时代的陶瓷器。其中一件为条纹灰陶杯,杯为直口,圆唇,深腹,直壁,杯下部略收束,圆足。杯腹部有一条带形鋬,腹部饰竖条纹,简略大方。

这件文物是在郑州马庄遗址出土的,位于郑州西郊中原区须水镇马庄村东北1.5公里处,北临须水河,隔河与白砦遗址相望。马庄遗址是河南龙山文化中期偏晚的遗存,一些主要文物的嬗变过程,有着明显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东周时期的青铜“小电风扇”?

实则是古代的车马器

从石器时代,逐渐过渡到青铜时代,再逐渐发展到铁器时代。生产生活工具技艺的进步,推动着文明的进程。

郑州博物馆创世王都展厅内,陈列着一件东周时期的“小电风扇”。铃球为圆形铃腔,正面中间一孔,向外呈辐射状等距分布八个三角形镂孔。整体分为铃球、铃颈和銎座三部分。而底座上窄下宽,呈台状,也是中空结构。

海威婷说,这是镂空铜銮铃,实际上是古代的一件车马器。銮铃是安置于车衡之上的一种响铃。以安置于轭首上者为常见。《韩诗》记载,“鸾在衡,和在轼前,升车则马动,马动则鸾鸣,鸾鸣则和应”。由此可见,銮铃是马车的装饰器,主要作用是使马车跑起来能发出动人悦耳的声音。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

联系方式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0371-86088516 (广告)

联系信箱:news100@henan100.com

邮编:450016

河南一百度官方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0-2022河南沸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聘信息|广告服务|服务条款|免责声明|网站地图|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