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多地频现烂尾、荒废景区。动辄投资数亿元、数十亿元的景区或文旅项目,淹没在荒草废墟之中。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对话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北京旅游学会理事刘思敏,剖析文旅行业频频出现“僵尸景区”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文旅项目烂尾的四种类型
顶端新闻:您是否关注到“僵尸景区”这些现象?
刘思敏:文旅项目烂尾的现象是存在的,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地产企业以做旅游为幌子,挂羊头卖狗肉,开发地产。或者为了通过当地政府拿地,配套开发农业综合体、田园综合体等。由于开发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地产,对旅游的关注和了解不够、缺少专业人员。
第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做形象工程、重大项目。当地的旅投或政府投资平台操作建设文旅项目,很多是违背经济规律、违背旅游发展规律的,最终失败或烂尾。
第三,市场经济本来就可能有失败。专业团队操作的旅游项目,也可能因对本地区市场判断失误,导致烂尾。这是市场经济的自然烂尾,市场竞争总会有失败。
第四,企业为拿到某种开发权,比如矿产开发权,配合地方政府要求,捆绑发展当地的文旅项目。目的是让企业让出一部分利润,留在当地,避免当地只靠资源吃饭。这也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开发。
顶端新闻:景区频发烂尾荒废问题,是否与盲目上马有关?
刘思敏:肯定是的,刚才说的第二种就是这种情况。有的是地方政府直接投资,有的是吸引外来公司投资。部分地区为了政绩工程,各种大开方便之门。加上旅游用地不同于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它涉及荒地、林地、农地等,有时候不需要改变土地性质,就有了所谓灵活操作的空间。
后续上级部门清查用地情况的时候,这种擦边球可能就已经撞了红线,进而导致烂尾。
文旅项目的开发到了饱和的阶段
顶端新闻:项目烂尾或荒废造成的损失应该怎么挽回?
刘思敏:建文旅项目的时候,可能就会做土地硬化、道路硬化或者道路建设,这些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如果以后用得上,还能挽回一部分。如果是烂尾或荒废的项目还能够改建,另作他用,损失也就减少了。
但如果这些都做不了,就很难挽回。恢复原貌本身的成本很高,比如土地硬化了,已经建成楼房了,再变回农田,成本不会低。
顶端新闻:文旅项目的开发,是不是到了一个饱和的阶段了?
刘思敏:肯定是的。真正长盛不衰、最受关注的资源是稀缺的,是不可再生的。无论是故宫还是九寨沟,供给很难有新的增量,但是需求在不断增加,全世界也是如此。再比如海滨度假旅游,供给略有过度,但需求也在增加。
各种所谓特色小镇、文化项目,特色并不明显,但是投资巨大。再如博物馆、文化馆,除了省级及以上或者非常有特色的,我认为大多数是曲高和寡的,哪怕免费开放。虽然一些博物馆现在非常火爆,但是大多数只是在节假日、学生寒暑假期间,而且这类火爆的博物馆占的比重并不大。
所以说,烂尾景区较多,归根结底是供过于求的问题。
建议加大市场研究,文旅项目开发要慎之又慎
顶端新闻:当下更重要的是做好存量,而不是开发增量?
刘思敏:肯定的,现在的问题已经为景区增量开发敲响了巨大警钟。供给不足阶段,大家对旅游景区的要求并不高。比如刚开始时,很多农家乐、度假村的水平很低,但是游客多、生意好。
因为在行业初期阶段,类似的产品少。而现在的人造景区太多,背离了旅游市场发展的规律。需求不够,产品又一般,困局就是这么来的,目前消化存量已经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了。
顶端新闻:一个文旅项目或旅游景区的立项和建设,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刘思敏:有些项目与地方开发有关系,房地产市场降温后,这些项目的风险自然就规避了。
总体来看,必须加大对于市场的研究,充分考虑现在经济下行、旅游消费降级的现实。新建文旅项目,尤其是人造项目必须要慎重、慎之又慎。我们永远不用担心华山、九寨沟、张家界、黄山这些稀缺自然风光,也不用担心亚龙湾这种高水平的海滨度假区。因为它们的品牌、产品质量比较高,需求一直存在。
建议地方政府要克制国有投资文旅项目的冲动,要真正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律。盲目投资可以带来前几年的GDP增长,但是文旅项目和房地产不一样,是需要长期运营的。景区开业后,如果客流量达不到,管理维护的团队可能都养不起,最后只能长草、烂尾。
而且这种运营几年之后烂尾的项目,多是被市场淘汰,就很难盘活。因为它不是资金的问题,而是被市场淘汰了,没有需求了。(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张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