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博物馆收藏的唐黄釉镇墓兽。受访者供图
“镇墓千年无人问,一朝似‘泉’天下知。”
最近几天,刷屏网络的这句笑谈足以说明:文物镇墓兽,彻底火出圈了。
一边是“10万+”的网友蹲守直播间围观,一边是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入博物馆拍照打卡……因一尊神似网络博主“听泉”的镇墓兽,巩义博物馆等多家拥有“同款”文物的博物馆迎来了指数级打卡潮。
资料显示,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及隋唐时期,五代后逐步消失。早期镇墓兽的材质为木质,隋唐时以陶质为主。
在巩义博物馆,展出的是1990年出土于巩义市鲁庄镇唐代墓葬的黄釉镇墓兽。
11月28日下午,博物馆中央展区内,来自各地的游客和文物爱好者纷纷驻足,目光聚焦于镇墓兽。只见这尊镇墓兽挺胸蹲坐在底板上,人面兽身,双耳厚大,二角高耸,前角为锥状独角,后为扁形分叉。兽凸眉立目,高鼻大嘴,分瓣形兽足,面貌形态威气十足。
“听泉‘分泉’(网友对镇墓兽的戏称)的热度持续上涨,给我们博物馆带来了流量。”接连数日,到巩义博物馆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面对超高的人气,该馆副馆长张淑晓直呼“远超想象”。
为了接住这波流量,巩义博物馆在11月26日首次开启直播与网友在线互动,截至11月30日17时,直播间累计线上观看量达95.6万人次。同时,该馆还第一时间推出了镇墓兽专属文创产品,得到了游客的喜爱与追捧。
镇墓兽的出圈不仅仅是网红效应下的流量“变现”,更是近年来文物热现象的一个缩影。
究其背后原因,是文化自信与科技赋能的双重推动。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日益增强。大众对文物的关注和热爱,正是对传统文化自信的直接表达。
与此同时,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为文物的保护、展示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让沉睡千年的文物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
除此之外,这也是一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向奔赴。文物热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力量,就如网友所说的“它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无限可能”。
如今,文物不再只是与参观者隔着厚重的玻璃和遥远的时空相望,而是以数字虚拟展厅、文创产品研发、馆际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活”起来,化身为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
近期,巩义博物馆多件馆藏文物相继赴法国参加“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展览、赴荷兰国家陶瓷博物馆参加“一代女皇武则天展”,频频对话下,文物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走进公众视野,成为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河南日报记者 康亚飞)
相关链接
“盛唐气象”亮相法国
河南日报讯(记者陈学桦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雅)近日,“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展览在法国如期开幕。展览的序言中提到,“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一个朝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思想包容、艺术恢弘、民族融合。唐代的文化影响辐射亚洲,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
该展览11月18日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与法国文化部指导,展出来自中国10个省区市32家文博机构的200余件(套)精美文物,其中有30件(套)展品来自洛阳,包含14件一级文物、12件二级文物、3件一般文物及1件辅助展品,有陶器、瓷器、铜器、玉器、金银器、石刻造像、拓片等多种类型,分别来自洛阳博物馆、龙门石窟研究院、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和偃师博物馆。
“洛阳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东方起点,因地理位置优越,又是沟通南北经济的枢纽,所以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中国唐史学会常务理事、洛阳师范学院教授毛阳光说,“当时,大量的外族首领、使臣商人、僧侣等经常到洛阳从事外交、商业、传教等活动。”
驼铃声声响起,大唐将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以及诗歌、绘画等文化元素广泛传播至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极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次展览再现大唐灿烂景象,让中外观众更加生动地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河南日报记者 康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