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宽墓址发现地,图片由周口市博物馆提供

他出生于陈地(今河南淮阳一带),因征战有功,被明成祖朱棣封为“思恩侯”,他,就是明朝著名军事将领房宽……大河报·豫视频记者3月30日从周口市博物馆获悉,日前,周口市博物馆联合西华县文物部门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了房宽圹志(类似墓志)并在村民的指认下确认了房宽墓址,为研究明初历史特别是靖难之役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小村里发现明朝将领房宽圹志

房宽圹志,图片由周口市博物馆提供

据周口市博物馆馆长周建山介绍,圹志是在西华县叶埠口乡房坟村发现的,房坟村因房宽墓而得名。历史上,房款墓曾遭到破坏,当时出土两合志石,目前墓志已不知去向,仅见明思恩侯房宽墓圹志志石,保存在一王姓村民家中。

何谓圹志?圹志与墓志类似,但两者又有区别。其中,墓志铭主于述德行、铭功业的内容,而圹志除了罗列墓主基本信息外,多叙写日常琐细,重在以辞致哀。

周建山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房宽圹志青石质,方形,边长80厘米,厚10厘米,简略记载了思恩侯房宽的生平事迹。由于该圹志在过去长时间用于摔泥打坯和磨面槽案,部分文字已漫漶不清。有关志文与《明史·房宽传》内容略有出入,民国《淮阳县志》也有关于房宽的记载。

按照房宽墓圹志所记,房宽永乐七年(1409年)卒于家,享年78岁。永乐八年(1410年)葬于“陈州西华县长乐乡郑氏之原”,此地按房氏族谱记载为“起凤岗”,地势较高,故房宽死后安葬此地。

房宽墓的确认,特别是其圹志的发现,对于研究明初历史风云和房姓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房宽被朱棣册封为侯爵

房宽圹志,图片由周口市博物馆提供

据介绍,房宽,陈州(今周口市淮阳区)人,明洪武年间,任济宁左卫指挥,随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在北平(今北京)练兵,因守卫北平有功,任北平都指挥同知,相当于副司令员。

房宽最为著名的经历,就是参加了“靖难之役”。什么是“靖难之役”?史料记载,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该军事行动的发起原因和大致经过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然而,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为了稳固政权,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

在此过程中,建文帝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而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当时,房宽正担任大宁都司(今内蒙古宁城西)都指挥同知。当时的大宁都司领有兴州、营州二十余卫,都是西北的精锐。朱棣准备南下攻打建文帝时,为了防止背后受敌,首先北上从攻取大宁开始。朱棣率燕兵突至大宁后,房宽因平时不能抚恤士卒,城中士卒绑缚房宽投降。还有一个民间说法是,房宽有意投顺朱棣,而故意让士兵捆绑自己献降。

朱棣念他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旧臣,便释放了他,并让其继续统领其部众随军打仗。而房宽也没有让朱棣失望,一路追随其攻下建文帝执掌的南京。“靖难之役”成功后,明成祖朱棣论功行赏,封房宽为“思恩侯”,食禄八百石,子孙世袭指挥使。(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玉坤)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

联系方式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0371-86088516 (广告)

联系信箱:news100@henan100.com

邮编:450016

河南一百度官方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0-2022河南沸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聘信息|广告服务|服务条款|免责声明|网站地图|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