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5-11-26_072725_031.jpg

三彩黑釉马。 洛阳博物馆供图

三彩环艺壁画《洛阳》。 受访者供图

河洛大地,文明深植。从唐代墓葬中惊艳世人的唐三彩,到如今人间烟火中焕发新生的洛阳三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时光的流转中,始终与洛阳这座城市同频共振,奏响一曲深沉而充满生命力的时空共鸣。

唐三彩:凝固于釉彩的盛唐气象

在洛阳博物馆珍宝馆的柔和灯光下,一匹距今千年有余的“黑马”静默伫立。它肌肉线条饱满,仿佛刚从历史的疾驰中收住马蹄,成为今时与盛唐间的无声信使。这件1981年出土于洛阳龙门东山安菩夫妇墓的三彩黑釉马,以其罕见的釉色,诉说着唐代工匠的极致追求。

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彩釉陶器。它不止3种颜色,所谓“三彩”是多彩之义。除常见的黄、绿、白,还包括褐、蓝、紫等釉色。由于当时的釉料中并未包含黑色,匠人需反复施釉方能偶然在窑火中淬炼出深邃的黑色。这尊三彩黑釉马的珍贵,正在于这“偶然”中的“必然”。

然而,如今备受瞩目的唐三彩,在最初并不为人所识。

《孟津县志》中记载,清光绪六年(1880年),洛阳汉魏故城北部邙山上,偶有古墓塌陷,见有俑、马、驼等不同造型的单彩和多彩瓷器,因史书无据,不被注意。直到1928年修建陇海铁路时,在洛阳邙山一带再次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大量三彩陪葬品破土而出,运至北京后方震惊学界与藏界。

细观洛阳博物馆内的唐三彩珍宝,仿佛一部立体的盛唐画卷翩然展开:一匹匹骆驼背负丝卷在黄沙漫道中徐徐前行,深目高鼻的胡人驭手头戴翻檐帽牵着马,发髻高耸的仕女端坐于马上。这些文物生动再现了丝路之上的商旅不绝,多元文化在神都洛阳融汇、碰撞,凝练进多彩釉色里,成为那个开放时代最绚丽的注脚。

洛阳三彩:创新焕发的古都新色彩

时光流转,古老的技艺在当代找到了知音。从洛阳博物馆向西步行约600米,便是洛阳市规划展示馆。

一入大门,气势恢宏的巨型三彩环艺壁画《洛阳》便映入眼帘,它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爱和之手,打破了人们对传统三彩的固有认知。壁画中,“五都荟洛”“五路通洛”“五水融洛”“五业兴洛”等元素,生动诠释了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与充满希望的未来愿景。

“三生万物,三彩就是万物的色彩。”在郭爱和看来,洛阳三彩具有无限可能。他继承古法,融合现代审美进行大胆创新,开创了洛阳三彩陶瓷艺术流派。洛阳三彩以绚丽的色彩碰撞、独特的造型语言,为古老的三彩技艺注入了当代生命力。

郭爱和认为,艺术不应被束之高阁。于是,他提出“三彩生活化”的理念,推动洛阳三彩从陶瓷器走向釉画、写意三彩等更多元的表现形式;从殿堂级的艺术典藏,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文创雅器。

如今的三彩已不再是散落的星火。自2025年10月1日起,《洛阳市洛阳三彩保护与发展条例》正式施行。这部为单一艺术门类“量身打造”的地方性法规,为这门千年技艺的永续传承与创新发展铸就了坚实的法治基石。约3亿元的产业规模,84家相关企业,2000余名从业人员,数个专业村落,共同组成了一幅传承有序、活力迸发的产业图景,展现出洛阳三彩深厚的民间基础与广阔的市场潜力。

从唐代墓葬中的盛世华彩、到现代展厅里的城市画卷,洛阳三彩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它不仅是泥土与火焰的艺术,更是河洛文明生生不息、与时偕行的生动写照。这釉色,曾映照了盛唐的包容与自信;这釉色,也将在传承与创新中渲染出古都洛阳的新时代风采。(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珮岐)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联系方式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0371-86088516 (广告)

联系信箱:news100@henan100.com

邮编:450016

河南一百度官方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0-2022河南沸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聘信息|广告服务|服务条款|免责声明|网站地图|不良信息举报